除五行属什么?
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规律和时间先后次序,木、火、土、金、水这木火土金水五个名词,作为组成宇宙的五大物质类别的总称,叫作“五行”。“行”者,“道”、“道理”或运行之意;“五行”指木、火、土、气、水五气运行的变化。
《尚书·洪范》云:“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五材”是五大类的物质,而“五行”则是五材的运动变化。“行”是“运行”。《说文》行字本义作“道路”,引申为动作的前进和运行。如《广雅·释诂》:“行,道也。”《史记·律书》正义:“行者,顺天理、承地德而行也”,“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比相生而递相胜也。” “比相生”指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生);“递相胜”指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相克)。这是万物生长变化运动的两个方面:“五行”不是五大类的物质,而是五大类物质运动变化关系的总体。
如《礼记·月令》篇“五行”指“五气”。《尚书·大禹谟》“水火金木土”,至《论语·雍也》均作“行”字,孔子时人已将五材的运动变化规律与五材自身等同起来。“五行”和“五材”是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抽象概念与其具体形式的关系;“五行”是五大类具体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的抽象和概括。后世又将五行的运行更具体地比作五方之气的运行,如《汉书·京房传》云:“五气者,五行气也。”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这五气中互相推移的变化现象的总称,所谓“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就是对五气运行中所产生的生发、炎炽、生长、变革、润泽等作用与功能的概括。它既包括季节和气候运行的变化,也包括与此相类的事物运动的发展变化,从而成为人类用以把握世界演化、发展规律的一种哲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