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美国盟友吗?
新加坡与美国的关系,在几个亚洲国家中算是最特殊的。由于历史的因素,新加坡在1965年独立之前是马来西亚的一部分。马来西亚又是英联邦的成员国,曾由英国直接统治。因此,新加坡独立以后继续保留英联邦成员国的身份,同时在安全等方面继续仰仗于英国。1971年,当英国宣布将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撤军后,新加坡面临着失去传统保护者的困境。
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人口构成和经济发展模式,新加坡一方面不愿意在安全等重大问题上依附于任何一个大国,另一方面又需要像过去依靠英国外交政策一样,依靠一个"大国外交"来保护自己。出于本国利益考虑,新加坡首先想寻求与中国建立密切关系。但是,受到冷战气氛和新加坡国内政治环境的限制,以及与中国没有共同陆地边界等因素制约,使得新加坡与中国之间难以发展成一种亲密关系。与此同时,新加坡国内出现了重新寻求外部保护的呼声。在此背景下,寻找新的大国外交目标是新加坡政府的必然选择。当时新加坡只有美国、苏联和中国三个潜在的大国可以选择。
新加坡地处东南亚,如果依靠苏联,将使自己直接处于越南和苏联的势力范围之下,新加坡政府不甘冒这种风险。而且,与苏联结盟,不仅无法获得苏联的保护,其本身的安全还会受到严重的挑战。与中国结盟在当时也存在着现实困难。因为新加坡与印尼、马来西亚关系本来就很复杂,如果与中国结盟,将很可能破坏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关系,而当时的新加坡还面临印尼和马来西亚的包围。
因此,美国成为新加坡最佳的选择。新加坡需要一个能够像英国一样提供保护,但又不直接干涉本国安全防务的保护者。美国恰好符合这种要求。一方面,美国是军事大国,需要扩大在亚太地区的实力;另一方面,美国不需要直接承担新加坡的安全防务责任。通过1972年开始的谈判,从1976年开始,美国以每5年1200万美元的费用在新加坡保留一个后勤支援中队。
新加坡除了需要保持与传统盟友英国的关系以外,又着手发展与美苏中等国的关系,从而使自己的外交关系成为典型的"四角"关系。新加坡与美英中苏等国建立"四角"关系,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持地区势力平衡,以防止受到任何一个大国的威胁,同时寻求在某些方面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为自己捞取一些现实利益。新加坡没有一个固定的盟友,它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四角"关系。1975年底至1976年初美国尼克松政府和后继的福特政府深陷于"水门事件"丑闻之中,外交上也出现了某些混乱,新加坡与美国的关系一度恶化。但是进入1976年后,随着美国大选的顺利进行,新加坡与美国的关系又转暖。此后,新加坡继续在美英中苏之间同时发展关系,保持自己的"四角"关系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