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演员是怎么化妆?
我们平常经常看到戏迷们喜欢用婺剧的各种腔调哼唱,或者模仿剧中人的姿态动作。但对如何画脸谱,头面却知之甚少。其实,婺剧是一门舞台综合的艺术,它集文学、表演、武术、美术、音乐等于一体。因此,化妆与头面装饰是婺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婺剧的脸蛋与京剧的脸谱有着共通之处,都是用图案化的各种颜色符号来象征人物性格,并对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人格化、外化。婺剧舞台上有二三十种脸谱,分为整脸、花脸、碎脸等。红色象征忠贞、英勇,如关羽、姜维;黑色象征彪望、忠直、鲁莽,如张飞、李逵;白色象征奸诈,如曹操、秦桧、袁绍、严嵩;绿色象征桀骜不驯、粗莽,如青面虎、绿面虎等等……
脸谱的勾画顺序,一般是先上色后勾线。为了使颜色与皮肤易于融合,画时还要在色里搀和一些水。比如红脸,把胭脂粉浸湿后,用手指蘸着,先在脸的左腰和右耳根处试色,然后从脑门画起,画两侧脸颊、两颊,一直画到脖子。等整个红脸底色画匀了,再在红脸上面勾上眉、眼纹、法令纹等等。其他颜色的脸也是这样做,只是勾线有所差别。
由于婺剧的生、旦区别不及其他剧种严格,所以女性在婺剧中也画脸,但和男性不同,一般只是在两颊画两朵红花,眼睛下面画一颗圆痣。这在《访白》或《断桥》里的白素贞;《金莲阵》里的金莲仙子;《玉堂春》里的苏三,以及其他剧目中的女囚犯等身上都能看到。这种画法一般是先用红色或紫色在脸上勾出大致的形状,再用粉笔勾画眼纹、眉毛、法令纹。
俗话说,无头(没戴头面装饰)不成戏,头面是用金、银、铜等金属材料打制,并在其上进行镀、嵌、镶、雕、镂等工艺装饰。它包括点翠(用翠鸟羽毛装饰的头面),水钻大头面和小头面等等。一般点翠头面多用在一些重要剧目中主要角色的身上。如《临江会》中的周瑜;《天仙配》中的董永;《白蛇传》中的许仙等。水钻的头面分为大、小两种。大的戴在一些正宫妃嫔或大家闺秀身上,小的戴在民间少妇、小姐头上,头面虽是装饰品,但它在婺剧表演中却是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