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多中心商圈?
这个问题是2018年提出的,目前看来有些问题已经不存在了(比如“西二旗女程序员”的问题)。不过,多中心还是有的——毕竟首都功能多元,不可能像深圳那样集中一切要素发展一个城市中心。所以这个问题改为“如何看待北京当前存在的多个商业中心和商圈”似乎更加合适一些。 我比较关心的是,这些新的商业中心出现是否会挤压现有的传统商业中心?当然会!但是传统的商业中心并非仅仅指西单、国贸这样的地方。历史上,北京的商场是由国营百货商店、集体所有制百货商店和私营百货商店构成的,它们分别对应的是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个体经济。这三个不同的经济形态在空间上是有对应的:国营百货商店主要集中在东西城,个体经济的百货店分布在崇文宣武,而市场的繁荣则体现在海淀。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现在西单、国贸的繁华并不是什么怪事。它们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旧的商业中心将会退出舞台呢?也不是。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人会形成各种社会关系;商品也是生活的产品,它具有情感的价值。除了单纯购物的功能之外,人们对商业中心的诉求还有交流功能和归属感。所以,一个城市虽然可以并且应该构建多元中心,但是人们内心中的某一两个中心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就像我,尽管平时不爱去西单,但是也改变不了它是市中心的事实……
北京由于特殊的“单中心空间模式”,城市中心区(中心城二环道路围合的区域)聚集了包括购物、办公、休憩、娱乐等在内的综合服务功能,成为各类城市活动高度集中的区域。如:王府井、西单、前门(大栅栏)、灯市口、鼓楼、金融街、东直门等地区都形成规模较大的商业服务设施。从而使其在城市中心区形成了多中心的购物商圈。根据调查,北京市中心城内有30多个不同规模的商业中心或特色商业区。如西单——大悦城、东单——APM、王府井——东方新天地、前门——大栅栏、东直门——簋街、磁器口—合生广场、灯市口—新东安市场、五道口—当代商城等区域。调查结果表明,目前这些购物商圈内商业服务设施总面积约500万平方米,日平均吸引客流600万人次,日最高吸引客流800万人次,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50亿元左右,占全市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15%。
虽然北京市中心城内购物商圈的规模和影响还不能与纽约、东京那样的国际化大都市相比。但是与我国其他特大城市购物商圈的规模和影响相比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以上海为例,如上海的南京东路商圈,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0亿元,在全市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比重为7.7%,客流量日最高70万人次,日平均50万人次;上海的第一家大型购物中心——汇金百货,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与北京相比,上海市中心城内购物商圈在全市零售额中的比重与北京基本相当,但是其规模上还要小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