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年生肖是什么?
2016年是丙申猴年, 2017是丁酉鸡年。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一个属相一年,循环往复; 阳历(公历)每年365天,阴历(农历)每年354天,两者相差11天,3年相差33天,1017年就是闰七月,多一个月,2月28号过年。 有人说这个“闰”字怎么讲啊? 闰,闰土的闰。
什么是闰月呢? 平常我们说的每月初一,其实是月满之日,农历每月十五才是月亮最圆的一天,而初一是新月,初三十四十五是娥眉月,十六十七十八是上弦月,二十之后满月,月末又是新月,如此循环。 而闰月则是月亮在周期运动过程中没有赶上太阳的位置,所以多了这一天,这叫“闰”。 多出来的这个月,古人称它为“闰月”,也有称“闰辰”或者“闰月”的,现在统一称为“闰月”了。 那么为什么要设置闰月? 那是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形而不是正圆形,因此导致四季变化、月份变化都不是正圆或正方,而是有差别的。而设置闰月就是为了调节阴阳历的差别。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每个月中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比如小满和大暑之间有芒种,小暑和立秋之间有大暑,处暑和小雪之间有白露,小雪和大寒之间有小雪,冬至小寒之间有小大寒……每一季有六个节气,每个节气的命名都是根据当令的月份命名的,比如现在的立夏是五月节令,大暑是小暑的中气。而“立春”并不是打春,也不是每年的第一个节气,而是春季的第一个月令——雨水。
为什么把惊蛰作为春季第三个节气而不是春分呢?因为惊蛰是二月节令,春分是三月节令,而我们现在处于二月末尾,所以是惊蛰不是春分! 好了,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想说明一件事,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知识都是和天文地理紧密相连的,所以我们不仅要学会用现代科学理解它们,还要学着用古人的思维去理解它们。这样才能融会贯通。
生肖也叫属相,中国(汉族)人用来代表年份和人的出生年份并用来表示与十二地支相配属关系的动物,它们分别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中国(汉族)人的属相,不是后天去修炼的,而是从一出生就有的了。属相就是自己的本命。
十二生肖(shēngxiào),又叫属相,是中国和东亚一些国家(日本除外)的一种记年方式,也是东亚文化圈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最早记录十二生肖的文献是东汉的《论衡》;十二生肖涉及十二种动物,其中11种在《诗经》中都有记载(只有十二生肖中的蛇,《诗经》无记载。),可见它的早期形成,与《诗经》时代相距不会太远。
十二生肖是如何起源的,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在各种说法中,以下四说影响最为深远,也较为人们所接受:
1,图腾说。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远古时期各部落都有各自的保护神(动物),为了区别彼此,各部落就将这些动物作为本部落的标志,如熊、牛、虎、蛇等等,每个部落的成员都会将动物的形象(饰物)带在身上,久而久之,十二生肖就在各部落中形成了。后来各部落不断融合,形成了华夏民族,但各部落的生肖文化却流传了下来。
2,阴阳说。据民间传说,十二生肖的确定还与道教有关。即根据动物足趾的奇偶关系来判别阴阳,然后依次相配。奇数属阳,偶数属阴,子午(老鼠与马)足趾全奇为全阳,已亥(蛇与猪)足趾全偶为全阴,其余分别为半奇半偶。再则,子午已亥为四正,鼠马蛇猪为四足,全阳配全阳,全阴配全阴。而十二地支是依据十二个月辰太阳的方位(南北)和季节(冷暖)变化确定的,有四仲四隅。按阳大阴小,半奇为主奇,半偶为主偶;仲位主大,隅位主小,就按足趾阴阳奇偶分别配置十二地支。
3,相害说。十二生肖相互之间存在相害关系,六害是:鼠牛相害、虎猪相害、寅申相害、子午相害、卯酉相害、巳亥相害。这一说法的根据是《尔雅・释兽》:“虎豹 hy”(yao)。晋郭璞注:“虎豹 hy是两种不同的动物,虎喜食亥豕,而豹喜食犬羊”。所以虎猪相害、卯酉相害。余此类推。
4,十二纪说《礼记・月令》篇又把寅卯辰三个月称为孟春纪、仲春纪、季春纪;又把丑亥未申四个月称为少阴、太阴、少阳、太阴。
到了近代,还有学者提出十二生肖外来说。认为十二生肖,是汉朝时期从外面传入的。理由是:
1、秦朝及以前的书籍中找不到任何关于生肖的记载。
2、汉之前的十二辰(即地支),是用十二个月份中某些星宿的名字来称呼的,如子曰“摄提格”,丑曰“单阏”等,这与动物名称也毫无关系。所以生肖传入中国不可能早于此时。
3、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十二生肖类似的习俗。比如在罗马天文学家托勒密的黄道十二宫,即著名的“星座”,与中国生肖一一对应。黄道十二宫的产生不早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十二生肖可能是从印度直接进入中国的。
4、生肖中龟和蛇被当成一体,而这与中国古老的龙图腾起源有关,也证明了十二生肖的出现是在汉朝。
十二生肖在中国乃至世界各民族中是非常独特的,它的普遍性和代表性是其它记年法所不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