慳字五行属什么?
“悭”字五行到底属金、木、水、火还是土? 这是长久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如今可以尘埃落定,《康熙字典》等古籍中关于“悭”字的五行注释其实存在很大的问题 “悭”在汉字的六书之中属于形声字,其声符“佥”古音读qiān,则“悭”的偏旁“言”所表示的字义是“语”的意思;而其形符“辛”古时读xīn,所以“辛”的字义是“辛辣、辛苦”之类。
由“辛”和“言”组成的这个字,本义就是“言语辛辣(指劝人节俭的话很刺耳)”“言语尖刻”,从字面上就已经可以看到“说话节约”的意思了——这就是汉语字典里“悭”的第一义项:【jiān】①.【形】②.形容说话吝啬,不宽容。③.喻指财物或机会等,自己舍不得用或让别人得不到。
而第二义项才是我们现代常用的“节省”之意:【qiān】①.【动】②.吝惜,不肯给予。③.(钱财)不够用。 我们现在输入法打出来的“qian”显然是根据“悭”的第二义项造出来的简体字,而在古代这其实是“悭”的繁体字,也就是说在古代“悭”字除了表示现在使用的第二义项外,还有第一义项。
《康熙字典》等古籍中所说的“五行为金”“五行为水”“五行为火”显然都是指的第一个义项,也就是“辛金”“言丙”说的意思是“言语辛辣如辣椒”(比喻说话非常刻薄),由此引申出的“言辞烦琐”“小气”“吝啬”等等也都是这个意思。 而我们日常使用的“Qian”的读音根据的是第二个意义,即“钱不够”。而这种用法实际上来源于宋代。
宋哲宗政和年间颁布的《校正广韵》中对“悭”的解释是这样的:“姓。京兆人。出《何氏语林》。”意思是说“悭”是个姓,而且出自唐代京兆人何炯之家。
又据南宋学者胡仔所作《苕溪渔隐丛话》载:“《国老堂诗话》云:‘近世文人学古诗,多作拗句,惟晁无咎能作俊语,然不免有“悭”病。’注曰:‘此语出新意,奇丽可玩。’予按:李廌《师友谈记》称:“无咎文词雄辨,诗格清古。至醉后作诗句,多奇丽可玩,有‘春蚕不食桑,吐丝成茧屋’之句。”盖无咎平生于文字之间最自得者,惟此“春蚕不食桑叶”之句,自谓“此句甚新,可玩”也。故后人因以“春蚕不食桑叶”为“悭”之别名。” 由以上两段文字可知,“Qian”的读音根据的“钱不够”的含义是从宋代开始有的,并且这种用法最开始也是来自于“春蚕不食桑叶”这句诗。
那么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呢?据说唐代诗人罗邺写过这样一首咏蚕的诗:《咏缫丝》:“柳条搓织翠烟浓,莺嘴啄将银露重。春工不管幽香暗,逐日抽残几万重。”而“春蚕不食桑叶”就是说春蚕吃了桑叶后不会排泄出任何东西来。 “抠”“抠门儿”“小气”“吝啬”这些现代词语,最早记载见于文献时间都在宋代,并且来源都是一句诗——“春蚕不吃桑叶”。而古人创造的这两个字一个是“抠”还有一个是“抠”,两个读音相同,字形相近,意思一样,都是形容“小气”的意思,并且还都用来形容人(作为名词)。
比如元代剧作家张寿卿所作《红拂尘》第二折就写出了“你这人好生奇怪,我见你略有些儿~”,其中的“~”字就用的就是“抠”这个字。又如明代罗贯中《三国志•魏武帝传记》中有:“太祖常小失意,饮酒醉后,辄舞爪啮臂,~~出血。”其中“~~”就是用“抠”字,这里指的就是“抓破”的意思。再如袁枚《随园诗话补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余尝过一僧寺,见画壁有袁角巾先生书画,墨梅一枝,笔势颇佳,其题句曰:“个里清凉世界,谁信道、只在当前。”“面前别有洞天。”余爱之,乃题一绝于其后,诗曰:“个里清凉世界,谁相信、只在当前。眼前别有洞天,却向心头闹里寻。头白寻青眼,血染成朱点。”至今僧观壁上,诗满其间。” 这个“心头上闹里寻”的“闹”字在这里用的是“抠”字。